全國人大代表劉漢元兩會建言:設立雙“10萬億元”基金、促“新三樣”出海、加速新型電力建設、主導ESG
作者:袁世海 来源:花木兰乐队 浏览: 【大中小】 发布时间:2025-07-04 17:16:49 评论数:
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,全國人大代表、全國工商聯副主席、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再次建言獻策。自1998年首次履職全國政協以來,劉漢元連續 28 年參加全國兩會,始終履職盡責,始終以推動中國能源轉型和民營經濟發展為己任,為民營經濟和新能源產業發展積極建言。
今年兩會期間,劉漢元圍繞股市樓市穩定、新能源產業全球化、新型電力係統建設和ESG標準體係構建等核心議題,提出了一係列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建議,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。
設立雙“10萬億元”基金⠥挺股市與樓市
麵對當前經濟通縮壓力和市場信心不足的挑戰,提振股市、穩住樓市是重要著力點。劉漢元建議開出“雙基金藥方”:設立10萬億元股市平準基金和10萬億元樓市穩定基金,通過製度性安排重塑市場預期,激活市場信心,築牢經濟底盤。
針對股市,劉漢元建議設立10萬億元股市平準基金,由國家相關部委聯合成立基金管理委員會,基金規模占A股總市值的比重為10%左右,大約為10萬億元。設定A股明確上漲目標,10年時間,帶動A股上漲至不低於5000點,年度增速不低於CPI預期目標,保持在3%以上,給予市場穩定的增長預期。
同時,在樓市方麵,劉漢元建議設立10萬億元房地產市場穩定基金,由國家相關部委聯合設立基金管理委員會,基金規模占中國未售出房地產項目價值的 10% 左右。根據高盛估算,截至 2024 年底,中國未銷售出的房地產庫存價值達到 93 萬億元。因此,基金規模大致也接近 10 萬億元。入市前,同樣向大眾公布基金規模和設定的房價增速目標,年增速不低於CPI預期目標,保持在3%左右。
在基金運作方麵,劉漢元建議分為兩個階段,第一階段,在房價持續低迷的當下,以合理的成本價格進行房地產項目收儲,開發商原則上不得從被收儲項目獲利,以此激活市場需求,幫助房地產企業度過流動性難關。第二階段,當行業逐步走出低迷步入正軌後,基金按設定的年度增速目標運行,當房價增速低於 3% 時進行收儲,高於 3% 時賣出。
兩大基金組合拳的背後,是劉漢元對“市場預期管理”的深刻洞察,通過製度性安排將經濟增長預期具象化為可量化的市場目標,能有效打破居民“持幣觀望”的心理定式,讓財富效應真正轉化為消費動能。
“新三樣”出海戰略 助力人民幣國際化
通威集團至今已穩健快速發展43年,一路走來,通威參與、見證了我國光伏產業由小到大、由弱到強,從追趕到並跑,再到全麵超越的全過程。目前已形成完整的垂直一體化產業,矽料、電池、組件及漁光一體產業布局完善,是全球光伏矽料和電池片的“雙龍頭”企業。
作為全球光伏產業領軍企業的掌舵者,劉漢元對新能源產業全球化布局有著戰略級思考。他提出,中國應抓住“新三樣”(光伏、鋰電池、新能源汽車)的絕對競爭優勢,構建以人民幣為錨的全球能源貿易新體係。
數據顯示,中國光伏組件、鋰電池、新能源汽車全球市占率分別達85%、79.8%、70.4%,形成碾壓式競爭優勢。中國“新三樣”2023年全年出口總額突破萬億元大關。根據彭博新能源測算,為如期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,全球總共需投入215萬億美元資金。
劉漢元建議實施“六位一體”出海戰略:產品、產線、技術、人才、服務、EPC協同推進,支持中國企業、中國資本加快出海步伐,在廣大欠發達國家和“一帶一路”沿線投資建設新能源項目,為當地打造可再生能源發電基礎設施,特別是通過海外新能源基建投資(預計撬動50萬億-100萬億元人民幣出海),推動人民幣成為與美元比肩的全球貨幣。
與此同時,劉漢元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搭建“新三樣”跨境貿易信息共享平台,針對技術性貿易壁壘、管製措施、碳足跡認證等及時解讀並向企業宣貫,提升企業的預警和應對能力;簡化通關流程,提高通關效率,降低企業出口成本;引導產業鏈上下遊供需有效銜接,有力提升產業鏈韌性及整體競爭力;設立專項資金,支持企業實施關鍵技術和設備攻關。
此外,劉漢元建議,進一步加快擴大國內光伏裝機應用規模,滿足實現“3060”目標所需的發展速度。根據相關機構測算,中國要在2050年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,平均每年需新增光伏裝機500-700GW。2024年,我國新增光伏裝機277GW,離實現碳中和的年均裝機目標還有較大差距。
加快建設新型電力係統 構建中國ESG“話語權”
作為新能源龍頭企業的領導者,劉漢元深刻認識到目前我國能源轉型還存在眾多瓶頸,加快推進電力係統轉型升級,加速構建“源網荷儲”協同互動的新型電力係統已迫在眉睫。
對此,劉漢元建議:一是建議加快特高壓外送通道及跨省跨區通道建設。二是建議大力支持“源網荷儲”項目發展,出台政策鼓勵智能微網、虛擬電廠等新型示範項目的投資建設。三是建議加快打造我國綜合儲能體係,提升電力係統調節能力。四是建議用AI為新型電力係統賦能。加強跨領域合作與創新,推動AI技術與可再生能源、儲能、電動汽車等深度融合,共同推動新型電力係統的建設與發展。
新能源發展是ESG的重要實踐。ESG最早由聯合國於2004年正式提出,明確提到要統籌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。我國已製定了與國際主流ESG披露規則相協調的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,但在供應鏈ESG審核標準體係環節存在明顯缺失,迫使中國企業隻能被動遵循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審核標準。
基於此,劉漢元建議,可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(也可由生態環境部或國家發改委)牽頭,聯合相關部委、行業協會、科研機構、龍頭企業與ESG領域專家學者,製定由中國主導的供應鏈ESG審核標準體係。充分剖析歐美主流標準,結合中國法規、產業特色、文化背景與發展目標,製定由中國主導並得到國際廣泛認可的供應鏈ESG審核標準體係。
中國擁有全球最大最完備的製造業體係,製造業總產值占全球的1/3,最有條件和實力去牽頭製定供應鏈ESG審核標準體係,並將其在製造業中進行充分驗證,以確保實用性和針對性。
劉漢元建議開展國內試點並持續優化完善,使標準體係契合企業實際,助力企業提升供應鏈ESG 管理水平。同時,建議推動中國供應鏈ESG審核標準體係國際化。借助貿易協定、國際會議、專業論壇等渠道進行全方位推介,與歐美加強標準互認談判,提升國際認可度和話語權。鼓勵中國企業在海外依此標準進行供應鏈ESG管理,引導國際通行的ESG標準製定,實現從“中國製造”到“中國標準”的跨越。
從雙“10萬億元”基金設計到ESG標準主導,從特高壓基建發展到人民幣國際化,劉漢元的建議體係始終貫穿著兩條主線:以製度創新重塑市場預期,以產業優勢定義全球規則。作為建議的實踐注腳,通威集團的發展軌跡印證了劉漢元的戰略視野。在能源革命與大國博弈交織的當下,通威集團一直助力中領域從“跟跑者”向“領跑者”轉型,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。(《理財周刊-財事匯》出品)